说起“客家”,你会想到广东、江西还是福建?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,客家作为一个族群,赣、粤、闽三省毗邻的韶关、惠州、河源、梅州、赣州、汀州是他们主要的聚居地,这里是客家文化形成、传播与传承的中心地带。但是要说最能体现客家建筑文化的一定是广东梅州。
“围龙屋”位于广东梅州,是我国著名的客家建筑群,这些外形独特的建筑起源于客家人从中原向南大迁徙中,通常客家人会按照姓氏建造,民居一般对外封闭,内部敞开,属于聚居型建筑。
客家建筑外形一般呈现圆形、方形、马蹄形,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也被誉为“东方文明璀璨明珠”。客家建筑也多次出现在国际一线大电影中,例如《花木兰》、《大鱼海棠》,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打卡。
这些历史文化浓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梅州各个乡镇,大部分客家民居依山而建,并且会在建筑前修建半月形的池塘,半月池塘与半圆围龙屋相伴相生,仿佛是阴阳太极图,在客家文化中有着“天圆”之意。
清末明初,客家人兴起了出国谋生的潮流,很多客家人离开家乡到国外创业,事业有成后归乡。梅县南口镇的侨乡村就是有名的客家归乡地。侨乡村是一个有五百年历史的古村落,村中保存着三十多座围龙屋,经过百年变迁,如今的侨乡村也形成了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。
在这些客家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就是潘祥初创建的南华又庐,历时18年之久,有“十厅九井”之称。建筑风格秀丽古香,且带有西洋味道,仿佛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人文极盛。
除了围龙屋外,花萼楼也是十分典型的客家土围楼,至今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。花萼楼采用圆形外观,从外看呈现花萼状,寓意家庭兄弟邻里和睦相亲相爱,如同花萼一般。
从上往下俯瞰,楼中用大量鹅卵石铺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形天井,中心位置有古钱币装饰,代表着客家人祈求丰衣足食的愿景。每年正月,村中会敲锣打鼓,表跑阵阵,客家人会抬着观音像前往天井处祈福。花萼楼可谓是客家人最引以为傲的建筑。
虽然客家土楼一般都十分朴素,但是来到这里就像在阅览一幅历史画卷,听着当地居民讲述客家文化,漫步在土楼间,去感受客家文化的繁荣。